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黄西谊:聚焦海南农垦茶业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2025年度海南茶文化考察第二篇个人报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英文杂志《经济与政治》资深编辑。


黄西谊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一行十余人于2025年1月上旬对海南茶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座谈和走访政府部门、农垦集团、国营茶场、民营茶企、茶业合作社、个体茶农的过程中,深感海南茶业的起步和发展与海南农垦茶业息息相关。作为曾经研究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学者,农垦茶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一、海南农垦茶业的前世今生

海南地暖,一年四季皆产茶。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琼中、白沙、保亭等中西部山区,种植海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以及后来引进的台湾大叶种、闽南毛蟹、奇兰、本山、安徽祁门槠叶种、福建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等30多个品种。由于天气炎热,除了冬春短暂时光采摘的茶叶适合做绿茶以外,其它季节适合制作红茶。

崛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海南农垦茶业一直是海南茶业生产的主力军。1958年,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海南行政公署对外贸易局和海南茶叶出口公司引进广东英德的制茶设备,建立海南红茶出口货源基地,创办了通什、岭头、白马岭三个国有茶场。这些茶场行政隶属海南农垦总局(英文缩写HSF)的下级单位南海茶场。后来又相继扶持发展了红卫、白沙、东兴、东泰红明、东和、中坤、岭脚、中瑞、龙门、演丰等30多个茶场,在此基础上扩建了太阳河和白沙两个地方国营茶场。南海茶场利用本地野生海南大叶种和云南大叶种扩种茶叶,通过种子栽培、有机育苗、有性繁殖对茶树进行培育。至1970年,海南茶园达1.8万亩,年产干茶1500吨。1974年,定安县南海国有农场改油棕为茶树,后多家农场相继效仿。70年代后期,南海、新伟等农场先后开垦茶园,茶园面积再度增加。海南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与茶叶加工并行,茶业发展蓬勃向上。至1980年,全岛拥有茶园4万亩,年产干茶6000吨。1986年,以农垦茶业为主体的海南茶叶种植面积突破了10万亩。随着1988年海南建省并定位经济特区,国家为海南茶叶生产基地划拨贷款1047.6万元,海南茶叶外贸出口迎来了黄金期。1989年,海南茶叶年产量达7620吨,出口总额飙升至779万美元。1993年是海南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省拥有大小茶场 (厂) 50多个,其中国营茶场 (厂) 37个,茶园种植面积多达12万亩。

长期以来,海南农垦茶业一直定位于外向出口,它生产的红碎茶和工夫红茶总量的96%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南海农场还荣获了国家对外经贸部授予的“出口生产基地企业创汇百万美元”荣誉证书,其下属的五指山茶场(曾经的通什茶场)被列为全国十大茶场之一,这里出产的金鼎牌红碎茶甚至进入了伦敦的拍卖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下期,国家实行外贸体制改革,统购统销时代结束,国内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加上国际茶叶市场的诸多变化,红碎茶出口受阻,海南茶叶生产逐渐萎缩,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逐年下降。以制作红茶为主的海南农垦茶业受到严重影响。除少有几个茶场 (厂) 艰难支撑外,一些规模小的茶场(厂)受到严重冲击,毁茶闭厂。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南农垦实施体制改革 -- 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属地化。原海南农垦总局的实体地位被取消,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成立(简称海垦集团),旗下组建了粮食、畜牧、热作等专业集团公司。海垦茶业集团隶属海南农垦热带作物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垦热作集团),负责指导和管理部分原南海茶场所属茶场(厂)的茶叶生产,而原属农垦系统的一些小茶场退出了国有资本,实现了民营化改制。海垦茶业集团是目前全省最大的茶业企业,有规模化、标准化茶园面积1.58万亩。茶场企业化则体现在茶场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实行企业化之后的五指山、岭头等一批老农垦茶场,在失去作为红茶出口基地的优势之后,转向发展高香名优茶园。近十余年来,每年 1 月,来自五指山的优质春茶,作为全国最早的春茶销往北京市场。

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海南农垦茶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人才、设备、品牌、技术优势。(1)人才。五指山茶业公司金江保亭茶场老场长李达敏是海南工匠,他通过海南大叶种与云南大叶种50:50的拼配方式,创立了金鼎牌这一海南名茶,多位海南茶业精英都以曾拜师其名下而自豪。2022年,儋州市丹邹茶业基地董事长邹晓东先生从广东到海南开办茶园。他投资2000多万元,承包了那大镇那恁村900多亩土地,砍掉橡胶树植茶。他是从曾任南海茶场制茶师的舅舅处学到了独到的茶树种植、茶园管理技术以及制茶工艺的。(2)设备。农垦企业拥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茶设备(详见第二部分)。(3)品牌。白沙茶业公司生产的“白沙绿茶”从1990年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4年被中国质量监督总局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国内茶届各项大奖。乌石白马岭茶业公司,其主打产品“白马骏红”曾荣获中茶杯国际茶王赛和“华茗杯”红茶特别金奖。金江(保亭)茶业公司是农垦系统唯一的纯茶企业,同样获得过中国茶届多种奖项,每年向人民大会堂特供50斤红茶。(4)科技。乌石白马岭茶业公司获得了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琼中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以及海南省名牌农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等多个称号。其茶园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通过线上平台便可了解茶园整体的虫情监测、气象监测以及光谱监测结果。

 

二、尴尬的农垦茶业现状

海南农垦茶业虽然拥有人才、品牌、设备、技术积累,但受限于下述困境,其产业优势并未完全发挥出来。

1.管理体制僵化束缚了农垦茶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各农垦茶场的决策权、经营权、人事权仍被海垦热作集团控制,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植茶面积和品种要服从集团的统一部署。而随着某些热带作物市场热度升降,集团一时打橡胶牌,一时打茶叶牌,指挥下属茶企在种胶-砍胶-种茶-砍茶之间循环。五指山茶场因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走衰,1991年实施第二代茶园改造进行品种重组,降低红茶比例,引进奇兰、福鼎等茶苗作高香绿茶。但随着橡胶价格飙升,2008-2009年砍茶种胶,茶园面积成倍缩小。金江(保亭)茶厂吴副厂长笑侃:“近年来橡胶市场走衰,未来有可能被要求砍胶返茶”。由于缺乏财权和人事权,农垦茶企难以使用激励机制随季节和市场变化调配用工。我们此行参观了不同所有制的茶园,相比之下,有些农垦茶园疏于管理,投入不足(如无喷灌设备);有些位于坡陡的或分散的小片茶园,采青效率不高,通常一个区域的采青工作尚未结束,另一个区域的茶叶就已经达到可采标准了,这一问题在劳动力短缺、用工不灵活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管理僵化带来的种种后果致使海南人称国营茶企为“阿公”。管理体制的弊端最终导致企业盈利责任弱化,缺乏在市场环境下‘游泳’的能力。

2.农垦茶园规模小、经营分散、投入不足。目前,海南茶叶总种植面积约四万亩,这一数字包括了那些与槟榔、油茶等作物兼种的茶园,不足外省一个产茶大县的种植面积。海垦茶业集团作为海南茶业的龙头企业,植茶面积也仅为1.8万亩,占海南总茶园面积的近1/2。生产金鼎牌红茶的金江(保亭)茶业公司,仅有茶园面积1200亩,比之内地产茶区的大中型茶企,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海南茶业规模与海南农业主导产业的排序有关,茶业排在海南17个农业全产业链之末(水稻、冬季瓜菜、水产养殖、天然橡胶、南繁种业、甘蔗、槟榔、胡椒、咖啡、荔枝、火龙果、菠萝、蜜瓜、榴莲、茶叶)。同时,有些农垦茶场土地分散,或与地方农村土地犬牙交错,存在未确权地、争议地、被占地等“三类地”问题。在改制过程中,有些茶场将土地承包出去,时至今日,租金过低、租期过长、面积过大的“三过”现象暴露出来,例如,有的土地租金每亩最低只有10-20元/年,租期长的达到70年,甚至无限期。 “三过”现象成为农垦茶企规模难以扩大的另一障碍。

3.产量不足、设备闲置、开工率低。茶叶产量不足是农垦茶企植茶面积小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我们所考察的农垦茶企大都购置了远大于其产量的制茶设备,存在设备空置现象。乌石白马岭茶业公司现有茶园8251亩,但开采茶园仅4300亩,实际制茶量占全自动流水线年设计量的1/3,仅需常年用工8-9人。白沙农场集团有茶园1500亩,生产线容量为600吨/年,但实际产量仅300吨/年。乌石白马岭茶业公司和金江保亭茶业公司都耸立着已经废弃的旧厂房,虽然对其出路有各种设想,如出租、改建成茶业博物馆、学研园等,但受限于自主经营权和资金,至今仍是纸上谈兵。

4.市场化程度不等。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农垦茶企之间的营销能力存在不小的差异。那些岛内知名品牌销路畅通,其它则有程度不同的困难;有些销路畅通的茶叶,由于体量小,价格无优势。白沙绿茶产自陨石坑、生态有机、成本颇高,但因品牌知名度不响,价格低廉,一斤早春茶仅售240元,对此坊间有一种形象的描述‘好喝不贵’。

 

三、化解农垦茶企自身困境并带动海南茶业发展

从整体上考虑海南茶业发展,需要认清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海南茶业体量小、经营分散、产业链短;二是农垦茶企之间、农垦茶企与地方茶企、个体茶农、茶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前者受制于海南有限的土地面积,热带作物之间争夺土地资源,因而茶业体量小的现实难以改变。后者则具人为因素,可以对此做些文章,化解农垦茶企目前的困境并推动海南茶业的发展。农垦茶企的综合实力表明它们作为海南茶业的龙头企业有能力对海南茶业进行整合,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促使海南茶业向(相对)规模化、有机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转化,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首先,需要突破体制壁垒,各类所有制茶企在原料、制作、销售、产业链不同层面展开多种形式的协作。农垦茶企放下身段,寻求、接纳民企、个体茶企的合作要求。合作将有效解决农垦茶企茶青不足、设备闲置问题,提高海南茶叶总产量。通过合作还可以拓宽产业链,如方兴未艾的茶文旅一条龙经营。

第二,整合品牌。海南农垦茶业经过多年深耕,逐步形成了白沙绿茶、白马骏红、金鼎红茶等知名品牌。2016年海垦茶业集团成立时,将垦区的“白沙牌”“白马岭牌”“金鼎牌”“南海牌”四大茶叶品牌进行整合,实行统一地理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的运营模式。海南的其它茶企大多也生产绿茶和红茶,但茶叶品牌繁多、标准化程度低。能否将它们纳入农垦几大品牌内,以增强品牌合力?兴隆咖啡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质量把关和统一标准,兴隆咖啡将其地理标志地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咖啡产业园统辖在兴隆咖啡这一品牌之下,知名度和销售量在国内咖啡业界逐年提升。

第三,整合市场。任何一种商品都以市场为导向、销售为王。茶叶更是如此,它的种植、加工、品牌、科研等活动都应服务于茶叶的商品属性。在整合品牌的基础上,农垦茶业应进而整合销售渠道,使海南茶畅销岛外市场。二是借自贸港的制度红利,吸引内地茶企到海南交易,海南茶企加工外省茶叶,并在海南品牌的旗帜下内外销这些茶叶。兴隆咖啡是做法证明这一设想的可行性,比如,兴隆咖啡.正大集团90%的咖啡原料来自越南。

最后,利用农垦茶企的技术优势,引领海南实现全域有机茶生产。中国茶叶出口量逐渐减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质检达不到国外农产品标准。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有机茶是中国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民企往往势单力薄,例如,白沙县所规划的将剩余的8000亩茶园转换为有机茶生产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挑战。这便是农垦茶企的另一用武之地,农垦茶企可从种植技术、茶园管理、加工质量等关键环节帮助周边茶农和合作茶企,争取茶企茶农双赢,助力海南全方位无死角发展有机茶业。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促进也相互牵制,怎样下好整合这盘大棋?依托于海南农垦茶企整合海南茶业,仰赖国家在三个层面的支持。一是在管理上松绑,并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具有管理经验、决策魄力,善于创新,知晓市场规律,将有针对性的助力海南茶业整合。我们考察五指山水满乡毛纳村时了解到,自习总书记2022年4月访问后,该村引进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村庄的旅游业。五指山方诺寨热带雨林景区总经理也是一位职业经理人。目之所及,他和他的团队将景区打理的井井有条,处处可见创意。二是允许资本介入。目前,单纯依靠农垦和其它所有制茶企都无法提供整合海南茶业的充足资金,金融资本的介入将启动、推进、加速整合的进程。 三是提供服务与协调。比如在茶企与科技行业之间穿针引线,实现双方的深度合作。

本报告仅为考察海南茶业后个人的一些思考。知易行难,但我相信实践者的智慧,期待海南茶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1]谢萍,倪根金,魏露苓。从采集到栽培:海南茶叶发展史论[J]。农业考古,2022(05)。

[2]罗江,李志勇,陈碧琪。66年老国企改革谋新生[N]。经济参考报,2018-10-15。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8-10/15/c_137533021.htm

[3]海南最大热作产业龙头企业——海垦热作产业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EB]。

海南在线, 2023-07-08。 news.hainan.net/hainan/zixun/2023/07/08/4751245.shtml

[4]高慧,郭梦宇。海南茶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J]。古今文创,2024-04-27。

[5]李梦瑶。琼州茶语:解读海南茶叶的历史文化[N]。海南日报,2019-03-25。https://www.hinews.cn/news/system/2019/03/25/032058420.shtml

[6]杨春虹。 海南茶事[N]。 海南日报,2004-08-31。http://www.sina.com.cn 

[7]游震。海南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量及主要地区茶叶产量[OL]。智研咨询 2021-01-19。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2101/924523.html


  
上一篇戴荣里:走马观花海南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