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雷:贵州茶俗茶文化考察心得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由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牵头,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王芳院长策划并组织实施的贵州茶俗茶文化考察活动于2018年7月14日圆满落幕。洗去了身上的风尘,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与亢奋。这次考察活动的地点安排都处于贵州省内知名产茶区,考察团成员得以与当地的茶农、茶叶种植基地(合作社)、茶企、政府部门深入接触,真正地完整地了解了茶产业的全链条,特别是生产终端、企业组织、茶叶品牌运营、茶产业政策制订与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立体式审视贵州茶产业,回首这一周的考察活动真的是获益颇丰。

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茶叶的优势,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地理优势。贵州地处北纬27—30度之间,处在世界主要茶产业地带。喀斯特地貌与“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征促成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一方宝地。第二、历史文化优势。贵州茶文化十分独特和悠久,无论是茶籽化石的出土,还是茶盐古道的发现,再到现代红色文化的利用,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都为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都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茫父茶”做了背书。第三、稀缺资源优势。古茶树本身就具有稀缺性,久安乡的古茶树园、务川的高树茶等都显示了贵州具有明显的稀缺资源优势。

79767c8e485718a852db65985ee9f0e2.jpgFigure 1:考察团成员与都匀市茶产业发展局座谈

在资本的推动下,贵州的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对贵州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甚至是有害的影响。

一、资本驱动下的利益失衡

目前贵州大部分茶产区采取了茶农+茶基地+公司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迅速地整合原有的小、散、乱式农户经营,保障茶产业快速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但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扶贫政策、财政资金、民间资本的利益主体还是企业,产业链条中茶农的利益分配比例依然偏低,部分茶产区出现春茶忙一阵,夏秋无人理的情况。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于要打造千万亩茶产业的规划来说将是致命的掣肘。

二、茶旅一体化下的生态持续发展

茶区与旅游一体化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贵州迷人的景色,秀丽的风光,茶区的茶山绿谷,都令人心醉痴迷。政府、企业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打造旅游之城,在茶区之内修筑木栈道、民宿、别墅、凉亭,甚至还有缆车、空中长廊等,让人们更加惬意地游玩好山好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会对当前的生态造成破坏,有的破坏甚至是永久的不可逆的,这个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424171d852b6567acf11b82f2d37af03.jpgFigure 2:考察团成员参观务川仡佬族文化博物馆

三、大格局下的区域品牌形象打造与创建

要打造千万亩茶园,意味着茶产业将成为贵州省内各个市、县、乡村的主要产业。在终端的销售层面,就需要品牌的支持与扩张。我们在考察时注意到,各个茶产品都是深度挖掘区域特色,努力打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品牌。然而,每个区域的力量和投入都是有限的,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贵州省政府整体大战略格局中形成区域间的联动,合力形成品牌优势,打破现有的小区域保护概念。

此外,我认为,应从文化建设入手,深入挖掘贵茶的本身文化内涵,并赋予现代化的生命力,提出自己的主体文化,并以此为核心一以贯之坚持下去,给予消费终端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冲泡的饮品,而是鲜活的具有传承性的文化载体。

 

于贵阳孔学堂

2018年7月18日

 


  
上一篇李锡洪:“三款六式”分茶法
下一篇李萍:考察归来话茶道——2018年暑期贵州茶俗茶文化考察心得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