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中国儒学生命观简述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儒学是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诸多代表性中华传统文化形态的内容构成。儒学的范围至高至广,但都不离“人”,主要围绕人事、人物、人人关系立论,尤其是对生命问题作出了独特思考,极富启示。

 

儒学生命观的一个特点是重生。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揭示儒学重生的内涵。其一是努力事人、知生,即敬重身边的人,珍惜现世的事物。孔子答弟子问就是极好的例子。“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其实,孔子并未正面回答学生的提问,他之所以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他要告诉学生的不是相关的知识,而是对此类问题的态度,这就是事人优先、知生优先,这就是备受推崇的重生的态度。要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投入到事人、知生上,放在与之相反的事情上都属劳而无功。其二是知始终,努力做到始终俱善。生不是仅仅活着,更不是营营、苟且活着,相反,要让生命过程成为行善的过程。“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荀子.礼论》)始终如一、一以贯之、从善如流,这些都是中国儒学所肯定的善生。宋儒强调的“敬天”、“穷理”正是将这样的始终如一加以极端化发展,宋儒们才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是道统的传承者。在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儒学与道家的不同。后者过于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严重忽视了人的生命与其他万物的差别,以致人物不分、人事不辨。


cd4c192e92edd0a1be0190b6c4bb44d3.jpg

 

善待身体,这是儒学生命观的又一个特点。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身(体)与善(德)是什么关系?孔子与孟子在此问题上持有不同的主张,孔子承认生命、身体也有独立的意义,由此就承认了生命、身体的持有者具有合理的个人意志,于是孔子既接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适度享受,又赞赏“曲肱而枕”的颜回及所追求的高洁精神。孟子则持有道德理想主义,认为身体只有作为行善的工具才有价值,他还从人人身之相似推导出人人均可模仿舜之德,成为舜之徒。“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换句话说,孔子大抵坚持了人的生命是有内在价值的立场,而孟子因强调“舍生取义”更倾向于将生命看做行道践德的载体,只具有工具价值。

 

儒学生命观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倡生命一体,坦然接受生命所遭遇的一切,是非、成败、苦乐等等都只是生命本有的方面,不可择选,不可逃避,只有迎面去包容、坦诚以待,它们就可以转化成生命的历练或精神财富。从动态的方面,儒学指出,各类生命中的紧张、冲突均可化为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被中和、吸收,例如,生与死不是对立关系,通过祭祖等仪式安慰鬼神,让死者佑护生者。贵与贱也非常态,命数、运气等从中调和,在完整的生命过程和绵延的时间序列中,任何人都不可持久安贫或守贵。从静的方面, 儒学强调内修、制怒、守成,以“我”化异者,以“内”容外界,只有持续且平和地修身、养生、克己,才能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

 

儒学并未将生命视为孤岛,相反,它将生命置于生命存在的时空之中,生命是在与他人(首先是亲人、邻里、友人)的交往中展开,是在完成生命义务(各种年中行事、人情往来、仪轨)中体现的,易言之,生命等同于生活。邻里亲族守望相助、善恶相劝,族规、家训、乡规民约加以成文化,这些无非是生命的直接外显。通过日用人伦和洒扫应对,生命得以落实,中国人的文化形态大都生发于此。


bcb371fbad522a9c3224ba38ece1cd31.jpg

 

我们大体可以将儒学生命观概括为自然人文主义生命观,因为它承认生命的自然本源性,并以此本源来解读围绕生命所展开的一切活动,不离生命的自然本源来设计社会组织或论证政治活动的正当性,并从生命的自然性出发得出积极入世的生命价值,其中贯穿的是人事、人物、人人关系,即所谓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正因为站在生命本位的基点上,中国儒学总体上并不看重超意志的力量,相反,儒学明确主张身心合一、灵肉一体,生命本身包含了食、色、思、行等多方面的要求,人自身本有的“自知之明”、“心之官则思”,就可以令人自救自足,所以,积极有为、入世行动而非消极等待救赎才是正道。总之,“乐生”是儒学生命观的关键词。

 

      从重生、善生到乐生,儒学生命观始终立足于此世俗界,这使儒学生命观具有坚实的现实情结,易于融入日常生活世界,始终没有脱离对日用人伦的深切关照,对人生各种境遇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学构成了中国人的国民精神,它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命态度完全合一,互为映照。然而,儒学生命观并非儒学的主体更不是它的核心,儒学生命观从属于儒学宇宙观(世界观或天地观),后者才提供了极高明、极精细的道化世界、天理秩序。中国茶文化的出现符合儒学生命观的基本特质,茶道的形成也受益于此,但中国儒学总体上并不特别推崇茶道,因为茶道始终难以成为天地大道的化身。历史上有无数儒者、文人、士大夫品茶论道,但儒学本身并没有给中国茶道留出地盘。我们在下文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揭示正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上一篇李萍: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下一篇李萍:中国儒学生命观在现代茶道中的再现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