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传播茶道,助力茶产业发展——访谈《茶道》杂志社郑光生社长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借赴福州开会之机专程拜访了《茶道》杂志社,与郑光生社长座谈。双方分别陈述了各自的工作内容和未来目标,也对今后可能开展的合作交换了意见。本篇报道采取问答的方式择其要以飨读者。郑社长对文字稿做了审读,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甯祯文先生也全程陪同座谈,并拍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文/:李萍,图/甯祯文

 

问:贵刊何时创刊?出于什么动因?

答:2006年创刊的。福建茶文化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茶产业也占据重要地位。建国后全国的茶文化一度陷入停滞,福建也不例外。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茶树种植面积有所提高。福建毗邻台湾,受到了台湾的直接影响,一些台湾茶文化学者和企业首先到了福建传播现代茶文化,特别是茶树种植和加工制作,最先受益的是安溪县,安溪茶成为现代福建茶的突出代表,整个安溪都极大受益,安溪的茶农最早过上富裕的生活。

我们创办《茶道》就是要服务茶产业,同时也为茶产业的提升提供指导。

 

问:看来台海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答:确实如此。台湾茶文化的复兴也是在台湾茶产业蓬勃发展之后,我们既要全力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大力提倡茶文化,因为茶文化可以为茶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ef292e6cf300431633012f145842dc.jpg

1:《茶道》杂志社内的茶席

 

问:贵刊也举办了很多影响广泛的活动,能否谈谈举办这些活动的初衷。

答:我们属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办刊物的首要工作是组稿、编辑、发行,但我们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我们还要做茶文化推广,为闽茶的升级提供动力。我们陆续推出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是“闽茶中国行”,在国内的中心城市举办以闽茶的宣介为主题的展示活动,我们已经到过了国内十几个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台北、南京、重庆、兰州等。我们都会带动很多茶企和产茶区相关机构,不仅宣传茶叶、茶产业,也对福建的现象进行宣传,期间会有高端对话、茶艺表演、产品展销等。对茶企来讲,他们也借助这样的活动,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对接当地的经销商。

第二是“闽茶世界行”和“闽茶海丝行”。这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福建有很多华侨,可以借助他们推广闽茶,我们第一站去的美国,是在2013年,在纽约的罗斯福公园里举办了一场大型活动,联系了当地的“福建同乡会”,这是个在美国很有影响力的社团,很活跃,每年都会在中秋节举办活动,我们结合他们的常规活动。那次的活动场面非常壮观,效果非常好。我们在现场举办了表演、展示,为老外泡茶,也免费发茶包。本场活动的口号是“和谐世界、和平发展”。

我们走了五个国家,举办了三站“闽茶世界性”之后,有关部门找到我们,响应当时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联手推出了“闽茶海丝行”,将我们的活动纳入其中,由省政府出预算,承担经费,活动由省农业厅主要领导或有关省领导亲自带队。至今我们已经走了十几个国家,有的国家还去过不止一次,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波兰等,我们还应邀赴印度在他们的国庆期间承办主题茶会。我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参加一场国际性展会或组织一场主题活动,会跟当地文化结合,举办交流活动,例如,跟法国的红酒文化相结合,举办了中法茶酒文化交流,我们还会考察当地相关文化产业,向他们取经。“闽茶海丝行”成为了闽茶海外推广的窗口。

第三是“迎新春茗读会”,在活动期间,阅读经典或美文,同时品饮佳茗。我们借助《茶道》杂志的全国四十多个办事处,举办本活动时以福州为中心,同时在全国四十多个办事处举办。2018年开始,我们又扩大到海外十几个国家参加进来,全球五六十个城市同时读书品茗,很多媒体都做了报道,效果特别好。

 

问:创刊至今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我挺杂志社的同仁说,《海峡茶道》(《茶道》的前身)创刊时去拜访张天福老先生,他是茶界泰斗,听说我们要办《海峡茶道》杂志,他非常高兴,虽然是做茶学,以茶科技推广为长,但他很关心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他还问我们办刊的具体设想,听说是月刊,他马上就询问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他对此有些担心。创刊后,杂志社举办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一百岁高龄时还曾提出想参加那年在南京举办的“闽茶中国行”活动。

创刊十五年来得来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热心人士的支持,我们的刊物就不会有今天。

 

问:《茶道》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服务福建茶产业,这个会不会有点狭隘?

答:《茶道》的服务目标不仅仅是福建茶产业,但我们首先是要立足福建。福建茶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今天也是中国茶行业的领头羊。虽然现在有多个省也在大力发展茶产业,有的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也超过了福建,但从历史积淀、茶文化的厚度、消费者的口碑和世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福建茶产业仍然是极其重要的。

 

问:您多次提到闽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能否举例说明?

答:我是川大中文系毕业的,我对语言文字非常敏感。我是莆田人,我们莆田话的“荼”发音跟“茶”是一模一样的,都是dha,所以,我可以肯定,“荼”在古汉语的意思,既指苦菜,也指茶。福建不仅是中国古代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茶叶出口的集散地,中国茶从这里走向全世界。

 

问:国内有一些茶叶方面的专门杂志,您如何评价《茶道》跟它们的异同?

答:在福建,还有一个刊物,《福建茶叶》,它是福建茶叶学会主办的,侧重的是茶学,以学术论文为主。但我们做的是大众传播路线。

与我们类似的还有杭州的《茶博览》,它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挺大。云南的《普洱》,主要关注的是单一种类,在云南本地的影响比较大。

be4b206990950484bd38af1ae1c1adca.jpg

2:郑社长与本文作者合影,背后的书法为张天福先生的墨宝

 

问:请问贵刊的栏目都是固定的吗?

答:我们每年都要提出新的采编大纲,对过去的栏目适度做调整,有创新的内容就增加,缺少新鲜感的内容就撤掉,也有一些栏目因读者反响不错,一直保留了,例如“专栏”、“茶博士”、“专题”、“特别报道”,创刊至今都相对固定。

 

问:办刊最重要的是稿源,贵刊是如何得到稿子和作者的?

答:我们的刊物,自由投稿的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自采和约稿。约稿的作者包括认识的朋友,业界知名人士,例如台湾的范增平、蔡荣章等先生,还有马来西亚的许玉莲女士,我们也会向制茶者、茶叶研究者、关注茶产业的媒体人等约稿。福建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荣冰研究员就在《茶道》杂志上开过专栏,将茶学知识通俗化告诉读者,他是知名的育种专家,培育出了多个国优品种,包括“丹桂”、“春兰”、“瑞香”等,一个国优品种,要花费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一个人就有多个国优品种,很了不起。

 

问: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主要是规模上的,例如茶企的产值规模、茶园的种植面积规模等,这对茶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茶产业需要有龙头企业,但不能仅仅靠龙头企业。我不太赞成人们简单地跟立顿做比较,立顿的产品就是商品和工业品,完全跟我们的情况不同。中国茶产业还有多种社会效应,关联着千家万户,既是茶农脱贫致富的产业,也是地方习俗、乡村振兴和产业多样性的体现,还是丰富的茶文化的载体,各地的各种茶树品种、种植方式、制作加工工艺都非常不同,一旦大型工业化之后,可能都会消失。我主张中国茶产业要立足中国,既要有月亮,更要有满天星。

 

问:贵刊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口碑,面对未来,我们有什么挑战和困境吗?

答:当然有挑战,这几年越来越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业态的形成,广告都转移到了网络上,读者也被吸引到了网络,传统媒体商业转化转化的空间被严重压缩。我们也在做出各种努力和探索,例如开通了视频号、微信公号,但我们发现虽然有众多粉丝,依然缺少有效的商业转化渠道,经济效应不明显。现在我们除了通过策划各种活动来带动收入外,孩子尝试为产茶区做品牌推广以及和其他平台的合作。

茶叶有很强的包容性,群众基础非常好,也与健康、绿色等现代理念相符合,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行业,也有信心继续办好刊物。

 e069dc827c17bd73b4c3c147f4b25530.jpg

3:《茶道》杂志样刊

 

后记:《茶道》杂志创刊十五年来取得了卓著成绩,它不仅在福建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省外和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与郑社长的独家访谈,我们得知《茶道》成功的“秘籍”,那就是:明确定位、紧扣主题、主动出击。我们相信,《茶道》将在互联网+的时代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创造新的辉煌!


  
上一篇李萍:人自在,制茶更自在
下一篇史怀刚:品茗有道:饮茶调心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