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香:茶文化是什么——海南茶文化考察随想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第十篇海南省茶文化考察个人报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茶文化是什么——海南茶文化考察随想[①]
截至2022年底,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的茶园总面积为4995.4万亩,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万吨。海南茶叶种植面积仅3.5万亩,产量800吨,面积和产量分别仅占到全国总量的0.07%和0.25%,不仅是全国最小的,而且小到可怜。海南茶提出“小而美,美而精”的发展策略是务实的。如此体量的茶产业以及海南茶早上市、高品质的特性,使得海南茶不愁卖这一有点凡尔赛的自我评价羡煞其他茶产量大户。因而海南茶产业自身的困境并不在于卖茶,而在于如何卖出精彩。而精彩需要茶文化这一点睛之笔。
在文化学的语境中,文化被广义地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化体现为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工具、艺术品等,它们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地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审美观念;精神文化则包括语言、宗教、哲学、科学、艺术、道德、习俗等,是人类思维和精神活动的产物。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文化内涵丰富这一特点,在海南茶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包括海南茶(山茶属山茶科的茶)大叶种生物学特征表现的传奇之处、海南茶(非山茶属山茶科的茶)的多样性、特殊的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保存方法以及品饮过程中的茶具的设计与使用、冲泡的过程与方法、场景的布置与选择等等物质承载的方面,也包括茶艺、茶诗、茶画、茶会、茶礼、茶俗、茶史等精神层面的创造与表达。茶文化在海南,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便于我们去思考茶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人类历史
把茶文化归结为历史,这通常是思考茶文化时最直接的反映。把茶文化归结为黎族的古方的白沙茶人黄厂长,就是如此。在海南茶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理解到关于海南茶的历史或传说。海南茶人自豪于:《崖州志》中记载的,唐名相李德裕于公元848年被贬崖州,提到赐人“茶药”;北宋苏轼1097年被贬儋州,近三年时间在海南兴文、教化,不仅留下了文脉,还留下了茶诗;《琼山县志》记载明大学士丘濬在琼山建亭施茶水以济行人;明清代贡茶的记录,说明海南茶的高质量在历史上得到皇家背书;1882年,美国传教士、植物学家香便文和美籍丹麦人冶基善进行了45天的徒步考察写成《海南纪行》提到了野茶和“黎茶”;1937年美国《国家地理》记者尼克尔·史密斯和伦纳德·克拉克对海南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留下了海南黎族人喝茶的影像;新中国海南军垦茶场和农垦茶长种茶的故事;新海南人和新时代的老海南人携手推进海南茶业发展的故事(茶道哲学研究所公众号已发表多篇茶人专访)海南大叶种的选培过程和品质特色……已经发生的均为历史,留下来的关于海南茶的记录,均为海南茶文化、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海南的苦丁茶、鹧鸪茶、老爸茶等等以“茶”为名的非茶,或是代茶,或是茶餐,或是红茶中加糖的中西结合的创新茶品,也各有历史和传说。历史上发生的与茶有关的事,必与人相联系,是茶文化的内容之一。
二,茶文化是茶礼茶俗
茶俗是历史的延续,是活着的历史。茶俗中通常包含着礼的规定。经过历史浪淘沙存留的茶俗茶礼,体现了人类群体对生活和未来的精神追求。因为不同地域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特质,因而被看作了解当地文化的入手点。我所提出的“黎族茶文化”的问题,潜意识中是从茶礼茶俗的角度来定位茶文化的。海南黎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定期举办茶会和茶宴。茶会多由主人召集亲朋好友,共同品鉴新茶、交流情感。而茶宴则更为庄重和正式,常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时举行,邀请宾客共享盛事。在组织茶会和茶宴时,主人会细心准备茶叶、茶具及佳肴等,并依照特定的流程和规则进行安排。宾客们则在主人的引领下,依次品茶、品尝美食、交流体会,共同体验这场盛大的茶事活动。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黎族人民亦会将茶叶作为祭品,敬献祖先,以示敬仰与缅怀。茶亦是节日庆典中的重要元素。例如,在2024年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便举办了以“美美与共 茶融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黎族的茶歌与茶舞构成了黎族茶文化的核心要素。在茶叶的采摘、加工以及饮用等环节,黎族民众常以悠扬悦耳的茶歌和欢快活泼的茶舞来表达他们对茶叶的热爱与颂扬,同时也彰显了他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岛外的茶艺表演也为海南人接受。我们参观了华侨商业学校,在校学生为我们表演了茶艺。这些学生来自海南,就业面向海南,他们的茶艺表演和茶学知识必会通过他们的职业和生活影响到海南的茶文化。即便不是以表演的形式,也会在他们的饮茶活动中,沉淀成某种“规矩”,成为新茶俗茶礼的一部分。
三,茶文化是生活
海南茶文化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海南“茶”的丰富性。海南说茶,不仅包括山茶属山茶科的茶和非山茶属山茶科的代茶,还包括不以茶为主的饮食文化如“老爸茶”,甚至还有与茶完全无关的饮食如鱼茶肉茶。在如此丰富的“茶”面前,茶文化自然也很丰富。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文化就是生活的样式。我们不妨说,海南人的茶文化就是海南人的生活样式。此次考察,我们重点考察了海南吃茶文化的代表“老爸茶”。[②]在海南的街头,当你听到有人喊“走,吃茶去!”不要以为他们像老北京人那样去茶馆喝茶看戏,或是像四川黑帮那样去茶馆喝茶碰头。海南人吃茶,吃的就是“老爸茶”。老爸茶的起源,有人认为本土自产,有人认为是来自西洋。本土自产的传说也很多,我喜欢的是考察过程中海南海南省旅文厅旅游装备协会顾问、老爸茶联盟成立组织者杨黎明女士的介绍。以前男人外出打渔、女人种田持家的自然分工。出海打渔很辛苦,需要早起,打鱼归来,男人们便在村头树下聚集,喝茶休息交流信息,可以呆一整天。老爸茶就是海南人适应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海南人的生活方式。外来说则认为,近代以来,很多海南人下南洋谋生,又回国定居,将带有南洋风情的诸多文化内容带入了海南,在茶里加糖的喝法、边喝茶边吃点心边聊天的社交方式,都是外来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自产说还是外来说,直到今天,老爸茶仍然在海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老爸茶展示了茶文化作为生活样式的巨大生命力。
四,余论:茶文化不是什么
尽管茶文化的丰富好像可以涵盖所有与茶(不管什么类型的茶)相关的人类的行为,我们还需要从反面思考,有没有与茶相关的人类活动不能被称为茶文化。
通常在提到“三茶统筹”时,会将茶文化、茶科技和茶产业相区别。但单纯判断茶科技和茶产业不是茶文化并不确实。因为在茶科技和茶产业中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便从狭义文化的定义,茶科技和茶产业中遍是人类精神的追求。
那么,茶文化不是什么?
首先,为了解渴而喝茶的行为不是茶文化。人类出于生物的本能喝了茶,既没有想到茶对身体有益与否,也不关心茶的种类和味道,与生物的解渴行为无异,这种行为不能属于茶文化。
其次,偶然的与茶有关的行为不是茶文化。在人类的某一个时间点,一个人脑洞大开将茶叶做了特殊的处理,此后他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再重复这种处理,即便出现在历史记录种,也不能将其行为归为茶文化。
第三,商业炒作不是茶文化。普洱茶曾经炒作到每两万元以上,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算作人类创造的财富,并且这种行为用稍微大的时间跨度去看,因其不合理而不可复制。
第四,茶文化不是自然存在物。正如一块石头偶然被猎人捡起来砸碎了核桃,这个石头不能被看作文化品;而一块经过打磨后的石头在一段时间常被拿来砸核桃,这块石头是文化。五指山间的野生茶树如果没有进入人类的视野,不能被看作茶文化的对象的内容。
[①]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假期考察已经进行了10年。今年的考察团均以人大茶哲所考察团为名,系列报道以“考察纪实”为名;而往年则考察团以茶文化考察团为名,系列报道以“茶文化为名”。当我询问李萍所长为什么改了名字,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特别的考虑”。但我发现这一细节,与我在考察过程中一次座谈会的经历有关。在白沙农场集团座谈会上,白沙某国营茶厂厂长黄先生介绍了他们发掘当地黎族的传统,发现了黎族古方,根据古方研究如何对茶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白沙县是一个黎、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他们对黎族茶的发掘刺激了我对黎族与茶相关的风俗、礼仪等等的兴趣,于是我请教:当地在发掘黎族等少数民族茶文化方面还有哪些举措。他的回答是:就是刚才说的古方。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茶文化是什么?或者“茶文化不是什么?”白沙的座谈会举办时间是1月12号,是此行考察的第5天。我在此时开始聚焦于这个问题,现在反思,当与海南考察之行中了解到的海南茶产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这是我考察报告选茶文化为角度的一个由头。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李萍老师从传统的角度给出狭义文化的定义“指由特定地域的人们在持续的共同生活中出于交往的需要和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均是很好的思考。
[②] 在百度百科中,老爸茶的词条后有个括号,括号里写着“特色茶文化”5个字。